close

因為 所以

 
「我想你的快樂是因為我 這是一種驕傲的美麗
只要我對你眨眨眼 你就微笑
你會思考我說的每句話 期待一個確定的回答
我想或許會有這麼一天 但不在眼前」— 洛客班【我想你的快樂是因為我】
 
某天家裡來了親戚,抱著極野嬰玩,嫩嬰就是可愛,逗弄許久,一直希望可以博得孩子的笑聲,其中一位親戚說了一句話,讓我咀嚼、反覆思索許久,他對著極野嬰說:「親戚A很喜歡你耶!看到你的影片都會一直笑,你要給他點面子笑一下啊!」(親戚A正抱著)
 
因為你很喜歡我,所以我就必須怎麼回報你 (嗎?)
 
這個畫面、這句話,讓我有很強烈的既視感,我好像進入時光隧道,回到我的小時候,聽很多這一類的話,這句話有很多兄弟姐妹,相信大家都有點經驗,例如:
 
「來~這是你某某親戚,他從小看妳長大的,乖~去給他親一個」
「某某親戚買禮物給你耶~你去給他抱抱」
 
以前都不疑有他,照著長輩的指令去做,但心裡真的有想要去做出那些動作嗎?真心喜愛尊敬這個長輩嗎?其實不見得有,只是多少有點那種...「吃人嘴軟,拿人手短」的心態作祟(?),說穿了就是一種情緒勒索,覺得我都為你付出什麼了,你也應該上道一點,回饋我什麼吧!?
 
所以接受付出的那種一方自然產生:自己無以回報這份喜歡,只能用這些讓對方高興的方式來回應。孩子心裡只覺得,我這樣做,大家都會開心,所以這樣做「應該」是對的吧!
 
想得更深一點,正是因為這種不成文的習慣(華人尤多),導致很多不正確的思想,還有偏差的行為產生,好比很多社會事件例如:單戀不成就殺人。
 
雖然性質不一樣,但每個人的思考、行為模式經驗,都來自於原生家庭、成長環境,因為從小到大的經驗,付出了,就能得到回應,就會有結果;於是長大後,有了心儀的人,為他付出了愛、獻了殷勤,但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,而心生怨恨,偏激的人就會變成社會新聞的主角,或者是,勉強自己跟人很好但卻不愛的人在一起的男孩/女孩。
 
或許你會覺得太太有點誇張,但成為媽媽之後,遇到一個現象,甚至一句話,就忍不住延伸,想得更廣更深,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,所以更加謹言慎行,思考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。
 
孩子成長過程一定會教導禮貌,但當孩子懂事後,我不會要求我的孩子做那些,不是打從心底想做的「禮貌」,頂多提醒一句,我相信我自己能夠教會孩子禮貌,但不會因為大人自己想要回饋給對方什麼,而把孩子當槍使,而且我會讓他知道,這個世界上,不是每一件事努力就會如你所願,但如果不努力,就根本沒有可能,凡事保持平常心,盡力即可,然後擇我所欲、愛我所愛。  不論是學習、工作,還是感情,都是需要平常心去努力。
 
我想你的快樂是因為我,這是一種驕傲的美麗
你會思考我說的每句話,期待一個確定的回答
我想或許會有這麼一天,但不在眼前
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?
在我打從心底想這麼做的時候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那個太太 的頭像
    那個太太

    我說那個太太呢

    那個太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